作者:楊柘
來源: 斑馬消費
每隔一段時間,潘石屹總能“幸運”地佔據媒體頭條,不是因為他的攝影作品和木工活,而是,又要賣樓了。
10月30日,外界風傳SOHO中國清倉式出售旗下8宗物業,公司股價盤中漲幅一度達到27.07%。在翌日披露的公告中,公司態度曖昧、模稜兩可。
當這家明星企業賣樓漸成常態,這些年潘石屹立下的Flag,也都變成了笑談。
2012年之後,SOHO中國從“開發-銷售”轉型為“開發-自持”,潘石屹也完成了從“地產大亨”到“包租公”的轉變。
7年過去,SOHO中國手裏的物業資產幾經甩賣後,最核心資產僅剩9處,公司營業收入從巔峯時期2012年的153.05億元,縮水至2018年的17.21億元。
走上這樣一條不可能回頭的路,潘石屹似乎已不在意公司和個人的業界地位,也不在意外界怎麼看他。
2012年:轉做“包租公”
2012年,風頭正勁的SOHO中國(00410.HK)在中國房地產企業羣裏,突然發送了一個近乎炸羣的“動態”。
當年8月16日,潘石屹在香港宣佈公司業務模式將從開發銷售型物業,轉型為自持型物業租賃。簡單點理解,公司的收入將從建房賣房,變成自持物業收租。
當時的中國房地產市場,已經開啟住房商品化以來最嚴樓市調控,促進房價合理迴歸的監管意識逐漸加強。
從上世紀90年代海南房地產泡沫的血雨腥風裏爬出來,潘石屹先知先覺異於常人。他選擇坐收租金,且很樂意、也很享受外界給自己按上的“包租公”的形象。
彼時,潘石屹對外高調道出企業轉型的緣由:“自持物業比持有人民幣更好。”
轉型帶來的直接影響是,隨着公司物業產品庫存去化殆盡,公司收入較輝煌期縮水嚴重。
至今,大家還能通過數據看到公司曾經的高光時刻:2012年,公司營業收入實現153.05億元,歸母淨利潤105.85億元。一度碾壓日後崛起的融創中國(01918.HK)和龍湖集團(00960.HK)。
在這之後,曾經的百強房企SOHO中國,逐漸從每年第三方機構發佈的房地產榜單中消失了。
不過,包租公還是“成功”了。
在2013年中期業績發佈會上,潘石屹微笑着通過視頻宣佈——公司戰略轉型“成功”了。
當期,公司投資物業租金收入0.86億元,佔比公司營業收入的3.47%;2014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租金收入1.64億元,同比增長84%。
2015年,公司首席執行官張欣迴應外界質疑:當年,公司現金及銀行存款共計90.12億元,淨負債率約為24%,租金收入同比大幅增長148%,因此SOHO中國的轉型是成功的。
2014年:要把共享辦公盤上市
僅僅持有物業、收租金,這業務太不性感,更沒有故事可講,這顯然不是潘石屹的風格。
2014年,潘石屹動作頻頻,不僅造訪近在咫尺雷軍的小米公司,還攜妻子張欣遠赴美國造訪Facebook和蘋果公司,甚至還現身當年的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
在Facebook,潘石屹看到馬克·扎克伯格連個單獨辦公室都沒有,在微博上説Facebook辦公室像學校。參觀蘋果公司,在CEO庫克介紹的新辦公樓前,潘老闆稱有一技術可以在國內採用,開車到停車場時,蘋果手機馬上彈出能停車的最近的車位。
一個地產老闆,頻繁與互聯網企業接觸,是為了什麼?
直到當年11月,潘石屹才對外宣佈,公司已開始籌備房地產和互聯網結合,通過互聯網來改變傳統房地產行業。
2015年2月,SOHO 3Q 共享辦公業務在北京正式啟動,這被潘石屹看作是SOHO中國的第二次轉型。
本質上,3Q業務模式和WeWork差不多。潘石屹是要依靠一站式O2O共享辦公空間,即3Q業務提升公司業績,要做國內最大的辦公樓綜合服務商。
SOHO中國手中大量的自持物業,是推進3Q業務的先天優勢,用公司首席財務官倪葵陽的話來説,就是“左兜掏右兜,自己租給自己”。
2015年,共享經濟元年,共享概念在住宿、交通、物流等方面受到大量資本垂青。觸“網”之後,潘石屹對外説,“公司正全面向一個互聯網公司轉變”。
他曾對新華社記者大談互聯網思維,宣傳公司推出這個項目宗旨就是銷售、支付環節從線下轉向線上,樓盤佈局及設施適應互聯網化的工作方式。
2017年末,3Q 共享辦公業務已在運營19箇中心,工位1.7萬個,平均出租率87%。
之後,公司不再侷限於在自持寫字樓裏開展共享業務,開始從第三方開發商手裏租賃辦公樓。
至2018年末,公司的共享辦公室業務範圍,已走出北京、上海,在中國7個城市擁有31箇中心,工位超過3萬個。
潘石屹在多個場合提到,要將3Q項目在2019年分拆上市。
不過,這個3Q業務從創立至今沒有獲得多少利潤,在2018年股東大會上,甚至有股東直接懟上來,請求3Q項目別燒太多錢。公司則表示,2019年的計劃是讓3Q業務做得不虧損。
在2019年中報裏,公司已沒有對3Q項目的描述了。
如今,公司的共享辦公業務,成為傳聞中的待售資產,分拆上市已鮮有提及。
2016年:買和賣很正常
擔綱SOHO中國二次轉型的3Q業務,沒有想象的那般美好,潘石屹早已騰出一隻手來出售物業資產。
從2014年開始,公司在北京、上海兩地擁有的物業資產,被一個接一個從資產包裏掏了出來。
2014年2月,公司將位於上海核心區域的靜安SOHO和海倫廣場,以52.32億元出售給金融街(000402.SZ)。這筆交易在1天之內完成,是SOHO中國做買賣以來速度最快的一次交易。
緊接着在9月,公司將尚未開業的上海凌空SOHO 面積10.02萬平方米物業出售給攜程網(CTRP)全資附屬公司攜程上海,對價30.5億元。凌空SOHO餘下的12.82萬平方米物業,則由公司自持投資。
2015年,潘石屹和郭廣昌曠日持久的外灘地王股權爭奪戰終於謝幕,二人握手言和,SOHO中國將所持50%股權轉讓給復星,兩人在公眾面前既保住了顏面又各得所需。交易完成後,SOHO中國賬面上獲得45.85億元現金。
出售資產的節奏,在2016年似有進一步加快的趨勢。
當年6月26日,公司將虹口SOHO以35.73億,賣給吉寶置業中國旗下首峯資金管理與另一名聯合投資者;7月,SOHO世紀廣場32.97億元出售給國華人壽;2017年6月,公司以35.73億元出售上海虹口SOHO;7月,啟動光華路SOHO2、凌空SOHO兩個項目整售。
“出貨”越來越多,中小投資者就越多猜疑,潘石屹曾經安撫時稱,“做生意永遠不變的規律就是低的時候進貨,高的時候出貨。SOHO中國永遠在遵循這樣一個原則。永遠判斷什麼時候是價位低的時候,什麼時候是價位高的時候。”
“SOHO中國是北京、上海最大寫字樓開發商,擁有200萬平米在建和建成物業。開門做生意,買進賣出很正常,大家千萬別過度解讀。” 潘石屹如此解釋。
據不完全統計,過去幾年,SOHO中國通過出售資產套現近300億元,公司再未買過一個項目或土地。
2017年:再也不賣了
在2017年連續出售兩宗物業資產後,潘石屹漸漸消停下來。
在2018年3月舉行的公司2017年業績發佈會上,潘石屹再一次明確表示未來不再出售資產。
彼時,在SOHO中國手裏,最核心的物業資產只剩下位於北京、上海兩地共處,這些物業均位於城市核心地段。
潘石屹尤其對兩個項目表示出愛不釋手,且永遠不賣。“外灘SOHO是一個,位置太重要了;望京SOHO不能銷售,太漂亮了,我很喜歡。”
而最近風的SOHO中國將出售的 “八大金剛”,這兩個項目就出現在其中。
所謂“八大金剛”,即是指位於北京的望京SOHO、光華路SOHO2期、前門大街、麗澤SOHO,以及位於上海的外灘SOHO、SOHO復興廣場、古北SOHO和SOHO天山廣場項目。其中,麗澤SOHO目前還處於建設中。另外一處核心資產,是位於北京的銀河/朝陽門SOHO項目。
今年6月底,潘石屹在大戰“神棍局”後,召開非常正式的物業銷薦會,公開宣佈今年計劃將部分在持物業推向大宗交易市場進行銷售,共計涉及13個項目,資產總價值約78億元。
10月29日,公司宣佈出售北京9個商業項目配套的2583個地下停車位,買家慧泊停車以對價7.61億元照單全收。這筆交易給公司帶來2.53億元毛利潤,是公司去年年收入的14.7%。
被潘石屹寄予厚望的SOHO 3Q共享辦公業務,此前也在風傳的出售清單之列。
10月30日,外媒曝出SOHO擬以約80億美元出售旗下“八大金剛”物業資產的消息。當天公司股價大漲,截止當天收盤,公司股價漲幅17.90%,報2.70港元,市值140億港元。
2019年中報顯示,公司非流動資產共計636.6億元,與此次傳言擬出售權益總價80億美元幾乎持平。
翌日,公司公告稱,“會不時探討商業地產市場環境及潛在交易機會。”模稜兩可的態度,給外界留下了想象空間。
10來天之後,潘石屹就年滿56歲,對望京SOHO和外灘SOHO一往情深,“這兩個項目在,我就還是一個房地產開發商。”
可是,這對於潘石屹、張欣夫婦來説,已經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