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強勁反彈,鋰電池ETF漲超4%
格隆匯 01-05 14:50

1月5日,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強勁反彈。截至發稿,恩捷股份漲停,星源材質漲超8%,寧德時代漲超6%,億緯鋰能、鼎盛新材漲超4%,容百科技、天賜材料、天齊鋰能等紛紛上漲。

ETF方面,鋰電池ETF漲超4%,電池30ETF、電池ETF、新能源車電池ETF、新能源車ETF等均漲超3%。

消息面上,中汽協日前預測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突破900萬輛,新能源車市將維持高景氣度。據上證報報道,多條自主研發的技術路線有望在新的一年迭代升級,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內生動力,包括鈉離子電池、混合動力、氫燃料電池等新技術將助力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加速前行,並進而拉動整個產業鏈。

此外,自2023年開始,新能源汽車“國補”政策正式退出歷史舞台。但為推動地方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近期十個省市地區公佈了2023年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國補”雖結束,許多地區仍可享購車補貼。

新能源汽車國家政策補貼停止,意味着整個行業的銷售會從此前的“政策導向”過渡到“市場導向”,賽道上玩家們的競爭和廝殺必然會加劇,新能源汽車戰場的戰火會更旺。

由於國補即將取消的原因,2022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集體回調,跟蹤中證新能源汽車指數的新能源車ETF2022年下半年累計跌幅高達28.81%。

A股自去年10月底以來的反彈,新能源車漲幅明顯落後市場,主要原因是市場對於23年銷量的擔憂,尤其是近期特斯拉持續大跌,導致新能源車指數也跟隨走弱。

特斯拉的走弱,主要原因是其2022年131萬輛的銷量,不達預期,而全球銷量下滑的原因,一方面是歐洲市場消費力下降,另一方面是其目前在售的主力車型model 3和model Y在2022年沒有大的改款與升級,導致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有所下降。

經過一輪下跌後,市場已過度反應23年電動車悲觀預期,中證新能源汽車指數當前估值為26.57倍,位於近3年0.00%分位點,近5年17.19%分位點。

反觀國內車企,不少造車企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近期有多家車企已然公佈2022年12月銷售數據。

比亞迪在2023年1月2日披露數據,12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23.52萬輛,同比增長137.30%,2022年內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186.85萬輛,同比增長152.46%。12月其新能源乘用車銷售高達23.46萬台,同比增長152.74%。

多家車企在12 月單月交付量創歷史新高,同時22 年全年交付量在21 年基礎上更是同比大幅增長。

由此可見,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仍舊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特斯拉的銷量下滑,對於國內市場,尤其是對於國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發展,影響有限。

年底新能源車銷量創新高,短期需求有較大程度釋放,確實是明年補貼退坡帶來的部分需求前置,同時年底一定程度消費活動恢復帶來需求的一定程度釋放,可以預計單月新能源車銷量及滲透率都呈現較高數值。

而另一方面,隨着社會活動恢復,消費活動迅速恢復,在此過程中也激發可選消費尤其的汽車消費的恢復,可以預見自發需求的韌性將會有力支撐新能源車銷量繼續維持高位且增長。

財信證券認為,國內2022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達到680萬輛,其中新能源乘用車銷量有望達到645萬輛,超過年初預期的500萬輛銷量,展望2023年,國內新能源車同比增速仍能保持在30%以上。美國當前電動車滲透率僅 7.3%,IRA 有望推動美國新能車滲透率快速提升,美國或將成為最大的新能車增量市場。未來電池產品力的提升和新技術的推出將為新能源車的增長提供動力,國內產業鏈相關公司也有望進一步佔據歐美市場的份額。

東吳證券認為,23年新能源產業鏈主旋律為降本及新技術,看好電池及盈利趨勢穩健環節。電池壁壘最高,格局穩定,中游材料23年降價推動成本下行,23年盈利有望小幅上升。當前鋰電材料23年僅15-20倍PE,電池20-25倍PE,市場已過度反應23年電動車悲觀預期,看好鋰電反轉。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