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這裏的“大”,於國家而言,有兩個。
一個是大機遇,是中國在追趕世界先進國家,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上的大機遇;另一個則是大挑戰,發展方式要轉型,“卡脖子”問題要解決,創新短板要補齊,個個都是大挑戰。
當下,經濟增速換擋、新舊模式切換,科技創新擔當着為未來發展突圍的歷史重任,應該如何從產業的層面去落實,高效協同產、學、研一體化,仍是一條需要不斷探索的道路。
令人鼓舞的是,我們已經看到一個新思路--共享創新,打造科創共同體。
共享創新的提出,首先離不開大時代背景。
改革開放40多年,如果以每十年作為一個時間階段,經濟發展模式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設立了深圳、珠海等四大經濟特區,實行引進外資、發展加工製造業大試驗,同時試驗性地放開個體工商户,這個試驗成功為後來更大的改革開放做了突破,也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第二個階段,是“92南巡”後,加大了對外資以及私人企業的開放力度,改革開放迎來了新的階段。
第三個階段,是2001年加入世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出口加工導向型是那個十年中國經濟的基本特點。
第四個階段,是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基建+地產的新模式崛起,中國進入了大搞基建的年代。
這麼一梳理,前三個階段的特點很類似,其實就是招商引資,然後內部再放開一些私人領域,利用的是我們自身較為廉價的經濟資源,比如土地、勞動力等,去推動經濟發展。總結來説,就是依靠外力為主,內力為輔。
但到了第四個階段,內力外力發生了變化,內力成為新的發展引擎。具體表現在資金、技術上,前三個階段的錢主要是依靠外面的,但從第四個階段開始,就慢慢切換成依賴內在的,基建+房地產的組合見效快,但必不可少的配套就是加大貨幣供給,簡而言之就是大放水。不過,這種發展模式,到今天基本已到飽和期,也到了必須轉型的時刻。
同時,放眼世界,大國博弈、地緣政治癒發覆雜、新保護主義、對高科技產業話語權的爭奪也越來越激烈,特別是近幾年發生的關鍵技術被“卡脖子”的問題,更讓我們看清了自己在先進技術上的薄弱,不掌握科技制高點,只會重演“落後就要捱打”的局面。
如果説轉變發展模式是中國現階段和未來的內在必然需求,那世界局勢的發展則是中國必須順應的外部趨勢,內外壓力下,促使我們國家需要確立新的發展路線。
所幸,新的路線已經確立,那就是向科技創新要發展動能。但是,這又不是一路坦途,而是荊棘滿地,面對的困難和挑戰非常大。
眾所周知,科技創新意味着巨大的資金和智力投入,需要的配套不僅僅是廉價的土地、勞動力資源,而是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投入,投入大、耗時長、見效慢,更重要的是,失敗的風險還非常高,如果失敗了,等於大量的投入就打水漂了。
在世界經濟史上,能夠成功地從低端加工製造業轉型升級到依靠科技創新的國家,屈指可數,而歷經長時間高速增長,卻無法再進一步,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很多,南美、東南亞就是重災區。
能夠成功突圍的,正好是全球四大灣區中的兩個--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這兩個灣區,一個代表最前沿的科技創新,一個代表最先進的製造,雖然兩者在產業上有一定的差別,但底盤都很類似,都是通過科技要效益。
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
兩大灣區VS南美東南亞,最開始的發展路徑或許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最終在轉型升級的時候分道揚鑣,一個向上,另一個則向下,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前兩者在科創上有所突破,而後兩者卻在科創上折戟沉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些成功的灣區,正是目前國家需要學習的對象。
科技創新不管怎麼走,都離不開資金、技術、人才幾大關鍵要素,而要同時匯聚這幾大要素,到現在為止,有兩種相對有效的模式。
一個是靠國家,另一個則是靠市場。
舉國體制咱們不陌生,市場經濟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各自都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舉國體制,就是動用國家財政、行政力量,大規模地聚集各大要素,然後快速出成果,這在坊間説得最多的,就是原子彈的研發;市場經濟的例子就更多了,美國模式就是流傳最廣泛的一種,通過資本市場聚集資金,通過大學教育以及移民政策聚集人才,再通過大學、研究機構以及企業自身解決技術研發問題,硅谷出了那麼多的高科技公司,就是最好的證明。
國家和市場兩種模式,都有可取之處,但如果單純依靠國家,等於需要大量的財政投入,財政會吃緊,同時,還要兼顧對效率和市場的要求;如果單純依靠市場,同樣需要大量的投入,雖然可以通過資本市場解決,但市場本身是逐利的,如何確保市場能夠始終走在正確的方向上,也是個問題。所以,如何有效地將國家和市場相結合,才是一個好方向,也很適合我們的國情。
和當初改革開放選擇試驗田一樣,要進行科技創新的探索,也需要試驗田,國家選擇了粵港澳大灣區,並給予政策、體制機制上的優惠。
但試驗田有了,該怎麼耕好這塊田?
科技創新的巨大投入以及巨大風險,決定了單打獨鬥很難突圍,即使有國家意志,也必須在已經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上進行,也必須利用和發揮好龍頭的作用,先強帶後強,最終形成高科技產業生態,才能達到共同強大。具體來講,那就是共享資源、共享能力、共享市場、共享平台、共享成果。
這在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有很明顯的表現,多年的發展,在那裏有你耳熟能詳的世界級大企業,也有數不勝數的中小企業,大與小,分工合作、協同發展,最終分別形成了世界級的科創生態、智造生態。
回看我們的粵港澳大灣區,這裏有“9+2”城市格局,既有香港這樣的國際級金融中心,也有深圳這樣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還有廣州的貿易、東莞佛山中山的製造業,可以説是集齊另外三大灣區--紐約灣區金融、舊金山灣區科技、東京灣區製造之混合體。
經歷了40多年的高速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已經形成電子、互聯網等高科技產業集羣,培養出像華為、騰訊、比亞迪這樣一大批有實力的高科技企業,可以和全球的巨頭展開競爭。然而,在關鍵的基礎架構、底層技術方面,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然存在差距,這也是被人“卡脖子”的原因。
不過,這也為大灣區的科技創新指明瞭方向,那就是如何運用好國家給予的政策、體制優勢,充分發揮好市場機制,利用好灣區已經積累的產業、資金、人才、技術等等的優勢,從企業內部創新共同體到共享創新灣區,先強帶後強,並從科創灣區到輻射全國、鏈接全球,完成國家和歷史賦予的重大使命。
在這樣的過程中,有兩個具體方向需要重點關注,一個是基礎科學研究和底層技術,在一定時期內集中、精準地攻克幾項關鍵技術領域,並層層推進;另一個則是以更開放的姿態,尤其是大企業,可以探索通過開放專利、開放技術、開放平台,使更多中小企業獲得發展機會,從而形打造完善、合作、協同、共贏的高科技生態。
在今天舉辦的粵港澳大灣區科創峯會上,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就這兩個具體方向做了詳實的講解。
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之一,大灣區的企業正在大步向前。
以華為為例,在經過長達數十年的高研發投入,華為已經掌握了核心的5G通信技術,這是未來智能化世界必不可少的傳輸和承載技術。在3GPPRAN第187次會議關於5G短碼方案討論中,華為推薦的PolarCode(極化碼)方案獲得認可,成為5G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的最終解決方案。
華為旗下的海思,出品麒麟手機芯片、巴龍基帶芯片、鴻鵠智慧顯示芯片等,在各自領域表現出色;智能手機也擠進過全球第二,若非不是美國不斷“卡脖子”,華為智能手機或許已經衝進全球第一。不過,華為作為燒不死的鳳凰,仍然會繼續再自主創新路上奔跑,它已經把目光投向了更長遠的6G技術、智能化的研發。
在另一個全球都在爭奪的領域--新能源,比亞迪同樣奮力向前。在電動車三大核心領域--電池、電機、電控,比亞迪實現自主可控,在終端產品--電動車,比亞迪有自己的品牌,在更長遠的儲能、智能化交通領域,比亞迪投身於電化學儲能技術、雲軌的研發。
如果説華為和比亞迪代表的是硬件科技創新,那騰訊所代表的就是軟件技術創新。
作為國內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之一,騰訊在2018年便開始在共享創新上謀篇佈局。在“930”做出組織架構調整,加大針對B端的研發投入,特別是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隨後的幾年,騰訊的這些技術陸續應用到各行各業,為企業賦能。
今年,騰訊拿出1000億,其中500億用於“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戰略,另 500 億啟動“共同富裕專項計劃”。除了軟件技術,騰訊今年還啟動硬件領域的“造芯”計劃,上月公佈AI 推理芯片“紫霄”、視頻轉碼芯片“滄海”和智能網卡芯片“玄靈”,對應三種不同的使用場景;除捐助資金,騰訊長期堅持開放技術能力、技術人員、技術平台,助力社會單元開展科技創新。
在今天的科創峯會上,騰訊宣佈啟動“騰訊技術公益創投計劃”。
依託騰訊公司的科技能力、產品優勢,和騰訊技術公益計劃的內外連接能力,鼓勵缺乏技術支援、運營指導、傳播渠道、志願者能力及資金資助,且長期耕耘在信息無障礙、應急救災、科技助老、生態環保、文化遺產保護等社會價值創造、創新領域的社會企業和公益組織自主報名,經專業機構評審和篩選後,為入選者提供有針對性的資金、技術、資源支持方案。
該計劃旨在倡導技術公益,鼓勵社會專業力量通過以技術能力應對公益痛點和社會問題,創造技術公益開放生態。
國家提出要實現共同富裕,對於這個話題,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富人捐錢,窮人受接濟,但這都只是財富分配層面的事,是存量調節,而比存量調節更重要的,是做增量,只有把蛋糕做得更大了,才能分到更多。
增量向何處拿?
科技創新就是一條路子,在經濟發展換擋的當下,通過科技提高生產力水平,提高整個社會乃至整個國家的運行效率,才能更好地產出增量。
國家也提出要解決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如何在舉國體制和市場機制上形成合力,最終成功突圍,靠的依然是科技創新。
在科技創新的過程中,發揮龍頭的帶動作用,打造科創共同體,形成共享創新生態,不僅僅是大灣區,也是我們國家需要努力突圍,更是有責任有擔當的大企業的職責所在。
這就是這個時代的大事,也是這個時代的大勢,不僅僅關乎國家生存,也是民族崛起、通過美好未來的必經之路。
要走好這條路,不單單是國家和政府的義務,也不僅僅是企業的責任,而是政、產、學、研等多方位,共同推進。
而騰訊作為共享創新的其中一個倡議者和探索者,正在和各方一起,努力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