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全球企業一年一度的“高考”迎來了“放榜”時刻,《財富》雜誌評選的2020年全球企業500強新鮮出爐。而從全球企業500強的名單來看,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今年500強的意義,當期《財富》雜誌用封面“一畫道破天機”。
封面上看似雜亂無章的線條,代表了各國入圍財富500強的企業數量,而唯一有顏色的兩條,便是美國和中國。
金色線條代表的中國,在2020年與美國交鋒,然後反超。封面底部的頭條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中國的崛起如何在後疫情時代重塑世界格局》。
今年,進入全球500強的中國大陸公司數量達到了124家,超過了121家企業上榜的美國。
2008年起,中國企業佔據500強的數量開始了飛速增長。如《財富》雜誌所言,從1995年全球500強開始同時涵蓋工業和服務性企業以來,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大企業增速如此迅猛。
而美國的500強公司數量自2002年起就在不斷的下降。
全球500強公司中的中國企業數量超過美國,對重新定義國家力量來説也有着重大的意義。
因為國家之間的競爭是建立在經濟實力之上的。雖然2019年美國GDP為21.4萬億美元,領先於中國的14.3萬億美元。但是從購買力平價的角度上,根據世界銀行給出的數據,中國自2018年起已經略領先於美國,並且現在正在持續的擴大着差距。
強大的購買力也使中國成為了全球產品和服務的最大市場,中國消費者在產業方向上也有更大的發言權。
500強中的中國企業概覽
在全球500強的前5名中,依舊有中國的“老3家”。分別是去年超越國家電網佔據第2位的中石化、去年險些跌出前5今年又回升至第3位的國家電網、以及穩坐第4位的中石油。
中國企業中前10位的500強公司,除了平安保險,都是“國”字輩。而在國內排到第11位,在全球排到49位的,就是“小驕傲” - 華為。包括華為在內的中國企業在前50名中共有13家。
今年共有8家中國企業首次入選500強,分別是:上海建工、深圳投資控股、盛虹、山東鋼鐵、上海醫藥、廣西投資、中國核工業和中煤能源。而榜單上其他116家中國企業中有63家排位提升,3家與去年持平,50家排名較去年有所下降。
縱觀整個榜單,今年排名躍升最快的前10家公司中,有6家來自保險行業,其中英國保誠集團大幅躍升292位,是全榜躥升最快的公司。而中國企業中上升最快的公司也來自保險行業,是上升了138位,位列250名的友邦保險。
除了保險公司排名的三級跳,中國互聯網公司的成長速度也不容小覷。
2019年,小米首次登上全球500強,作為新面孔,排在第422位。由於小米在榜單中被歸類為互聯網及零售企業,它的加入,使得中國在500強中的互聯網企業數量首超美國。
2019年及2020年,500強中的7家聯網公司,分別有美國的3家:亞馬遜、Alphabet(Google母公司)、Facebook,和中國的4家:京東、阿里巴巴、騰訊和小米。
今年,阿里巴巴排名躍升50位至132位,超過了排在144名的Facebook;小米緊隨其後,上升了46位至422位。
今年中國上榜全球500強的公司,從地域分佈上看與去年基本無異。北京的500強公司較去年增加了2家,仍然在全國遙遙領先,也顯示出在中國的上榜公司中,國企、央企佔據了主導地位。
廣東省的500強公司也較去年增加了2家,共14家,分別是中國平安保險、華為投資、正威國際、南方電網、碧桂園、恆大、招商銀行、騰訊、廣汽、萬科、雪松控股、美的、格力和深圳投資控股。
加上香港的聯想、華潤、招商局、友邦保險、怡和集團、長江和記、太平洋保險集團7家,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共有21家公司入圍了全球500強。
遙想10年前,廣東GDP剛剛突破5萬億元。當時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只有7家500強企業,4家都在香港。而在去年,廣東GDP已突破10萬億元,廣東省的企業發展也全面進入了快車道。
(來源:金融行業網)
已經夠大,正在變強
縱觀整個榜單,今年全球500強企業的總營收達到了33萬億美元的歷史新高,接近中美兩國GDP的總和。其中金融和能源板塊遙遙領先,貢獻了總營收的近41%。行業層面上,商業銀行、石油精煉和汽車製造處於領先地位,佔500強總營收的近28%。
不過,中國公司在盈利方面成績稍遜。
中國500強企業的平均銷售收入和淨資產基本與世界500強的平均值持平或略高。但是,世界500強的平均利潤為41億美元,而中國上榜企業的平均利潤是35.6億美元,並沒有達到平均水平。
更殘酷的是,500強中中國企業的平均利潤只約為美國企業的一半。
另外,盈利榜前5名中,只有排在第4的工商銀行一家。盈利榜的前15位中只有4家中國公司,除了平安保險,都是銀行,加上平安保險,都是金融業。
今年進入500強榜單的中國企業中,銀行有10家,這10家銀行的總利潤超過1900億美元,佔全部上榜中國企業利潤總額的44%。
今年之前,500強中銀行的總利潤一直佔所有企業總利潤的50%以上。雖然今年佔比下降,但這個比例還是很高。美國上榜8家銀行,利潤佔比大概僅在15%左右。
説明全球500強企業中,中國非金融企業的利潤實際非常的小,真正高利潤的行業(除了中國的銀行)還是由美國主導。
除此之外,美國成熟的跨境貿易,也是它可以在過去20年霸榜全球500強企業的首要原因。
跨境貿易是全球企業的發展趨勢。
跨境貿易在全球GDP中的佔比與中國企業的成長速度同樣迅猛。在全球500強榜單面世的90年代初,跨境貿易在全球GDP中的佔比不到39%。到2018年,已經佔到了59%以上。
美國公司在2019年,總共出口了價值2.5萬億美元的商品和服務。雖然在大家的印象裏,美國的進口增速遠大於出口,但是實際上,美國在過去30年中,出口總值的增長率為152%(對通脹因素進行調整後),而進口增長了160%,基本持平了。
而跨境貿易帶來的利益,從今年首次入圍全球500強的星巴克(478位)身上,可見一斑。截至2019年,星巴克來自美國以外市場的收入佔總收入的30%。而星巴克國際銷售額的增速,也比國內銷售額的增速快30%。
而近60%的收入都來自美國以外地區的耐克,排名則更靠前,排在500強中的第322位。
可以看出,中國500強企業在數量上的飛速增長,已經是“大”的體現,而如何做“強”,除了大力發展民營企業以外,還需要更加重視“出海”。
不過,毋庸置疑的是,“出海”也給中國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外部壓力,走向世界的中國企業在並不熟悉的合規風險上面,屢屢摔跤。
但這背後恰恰也是全球心照不宣的事實,出了海的中國,將是真正的“大強”。